文:Justin
距離88水災已經過了一個月,終於找到機會到災區看看。
我和Hana這次找了VESTA的朋友一起下去,
不過和待在屏東縣政府長達10幾、20幾天的那些志工相比,
我們真的只能算是他們口中的一日志工團。
我們搭乘免費高鐵到高雄左營轉成台鐵,然後接駁車(以公車代替)載我們到體育館。
同行的除了我們幾個之外,
還有已經來過很多次的大哥跟一些來自各地的朋友。
體育館內什麼都有,物資齊全到有點難以想像。
整個籃球場和二樓的看台座位全部堆滿一箱箱物資,
從最基本的水、乾糧,一直到洗衣機、乾衣機等一應俱全。
志工們是睡在像台大新體韻律教室的那種大木板教室內,
男女分開,廁所也為了方便特地分成男女兩半。
鋪著睡袋睡覺,有冷氣和熱水可以洗澡,其實已經是很舒適了。
每天午餐和晚餐都有便當,
逢二、四、六還有肯德基贊助。
水、牙膏、牙刷、吹風機、口罩、雨鞋、塑膠手套、工作手套等都不用自備,
事實上根本什麼都不用準備,一個人隻身下去就可以了。
負責招募志工和聯絡的窗口是政大法律系畢業的過動,
待在體育館內的老班底大概有10幾個人,
他們之前跟著一個劉上校做事,
很有紀律跟效率,所以吳上校走了之後就自己扮演領隊的角色,
幫大家分成小組,每天請一個很厲害的吳大哥去探勘哪些點需要幫忙,
然後再過去做事。
每天早上七點半集合,
八點出發到屏東佳冬鄉塭豐社區,
九點開始工作到11點半左右,
吃飽後1點繼續工作到三點半,
四點回到屏東縣體育館休息、洗澡、吃晚餐,然後晚上是自由時間。
佳冬鄉在以前地理課本上是以地層下陷和乾旱著名,
整片土地龜裂的照片和古厝下陷好幾層樓的照片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養殖漁業應該是這裡的命脈(所以才叫做塭豐社區),
第二天公車逐漸開到這個社區時,
我才注意到大片大片的漁塭,
有些已經重新注滿水繼續經營,
有些仍是阻塞著,堆滿大片的淤泥,只有一兩個婦人無力的用水慢慢清洗著。
水車就這樣轉著、水從水管流到魚塭內,
一切似乎都理所當然,
於是這整個社區也理所當然以緩慢的速度逐漸下陷。
魚塭旁邊的沙地,
看的出深刻的龜裂痕跡,就跟地理課本上如出一轍。
我們在奉天宮上下車,
奉天宮面向著長條的堤防,
爬上去後才發現那是個海堤,
而堤防對面的海水,在第一時間映入眼簾時,竟然這麼近;
低頭望著才剛爬上來的馬路和整個社區、整片成堆的屋頂,
好像已經比迎面襲來的海水和海浪還要低了。
這幾天做過的,大都是清淤泥之類的工作。
第一天我們清理一個民宅頂樓大片陽台的淤泥,
不深,但太陽非常大,淤泥很黏並不好鏟,
沒做幾下已經汗流浹背,而且很累。
連帶我們的泰勞和他的夥伴都說這是他們這十天以來做過最熱的一個工作。
第二天早上到一個民宅家幫忙清房間的東西,
下午是在小巷內將充滿魚屍體、已經發臭的淤泥往外移,
讓山貓可以開進來剷除。
做完後到另一個嚴重下陷的民宅把淤泥往外鏟出去。
在我們工作的社區可以看到很多國軍弟兄在幫忙清理災區,
還有來自各地不同團的志工。
這個社區其實已經清理得差不多,
大街小巷都已經暢通無阻,
除了少數狹窄的防火巷和深埋在民宅內的淤泥外,
一眼望去大部分都快要恢復往常的樣貌,
當然整個社區還是籠罩著一層咖啡色和灰色,
奉天宮跟大多數民宅一樣,
都露出水泥的顏色,還沒有漆上原來該有的色澤。
即使天氣很好,
公車一開到這一帶,還是有種灰濛濛的氣氛,
不知道是車輛揚起的沙土,
還是空氣中殘留的粒子和臭味的關係。
政府幫助災民的方式,
是採用登記制。
也就是居民哪裡需要幫忙,就去登記,然後國軍或志工再去幫忙。
不過這種方式到最後就一定是,有些災民就是怎麼登記都沒人去幫忙,
然後比較大咖的居民,會自己打電話直接給隊長請他們過去。
(果然是有權有勢最重要)
但我們這群屏東縣政府來的志工,
卻是分隊由志工團的人自己找點,找到後再過去做事。
過動認為屏東縣政府太沒效率,
所以一手接下有關志工的所有工作,
這樣一來可以清理到常常被忽略的地方,
像是防火巷或某些不起眼,卻同樣需要清理的地方。
這些地方之所以會被忽略掉,
大概也跟登記制有關。
居民大多是自私的,光清理自己家都來不及了,
因此一些不太重要的巷道自然不會有人知道需要清理。
另外就是,
官員巡視時只會走大街道和假意探訪某些民宅,
因此國軍在把大部分地區都弄好之後,
也就沒有迫切的需要去做給其他人看。
這幾天總是看到大批的國軍在清掃(已經蠻乾淨)的大馬路,
或是坐在旁邊休息。
而我們去做事的地方,都遠比大馬路需要盡快清理。
淤泥已經在發臭,蒼蠅滿天飛,
就在民宅的旁邊,衛生真的很不好。
不過志工團自己隨便找點做也不見得是好事。
常常我們做了半天,
結果發現這邊只要山貓把那堵牆打掉,就可以把淤泥跟磚瓦碎片全部清走,
或是做了半天,
結果鄰居跑出來惡言相向,
說我們這樣弄淤泥會流到水溝裡,
那個水溝他們已經清了多久多久,拜託我們不要再把它們堵住。
我發現有時候志工們是為了做事而做事,
可能全身沾滿淤泥累得半死,
但在整個救災工程上卻只是徒勞無功。
沒有人知道下一步會是什麼,
在地層下陷嚴重的這個社區,
最好的方式似乎是將老舊的民宅拆掉重建,然後弄高一點,
(事實上很多有錢的居民已經這麼做了)
若最後真是如此,
那清半天淤泥就真的沒什麼意義了。
多頭的負責單位使得工作變得很複雜,
有軍方、各縣市政府,又有志工,
還有企業派下來的各種工具和車輛,
大家都想幫忙,
但是卻總是有需要幫忙的人沒辦法得到立即的幫助,
居民怪政府效率差,登記老半天沒有人來,
政府怪志工礙事,滿腔熱血這邊做做那邊做做,
志工怪居民自私,只為自己沒辦法往群體的利益思考,
但沒有人是錯的。
救災工作已經進入較中長期的階段,
這幾天我看到了外觀已經大致恢復的佳冬鄉,
但內部卻是更多的問題需要解決。
少了滿目瘡痍和觸目驚心的畫面,
卻多了更多無解的疑惑。
平靜的村子其實反而需要更多人投入幫忙,
但該怎麼幫忙,卻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