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棟星,2005,〈快樂的菲律賓人 超越政經痛苦〉,《亞洲週刊》,19卷36期。
八千四百萬菲律賓人演繹亞洲人民獨特的傳奇。這個國家長年陷於政治和經濟危機,但菲律賓人卻比全球所有現代化和富裕的國家更加快樂,更能在逆境中找到自己一片亮麗的天空。
菲律賓政治動盪、經濟發展滯後、政商勾結掏空社會資源,然而,他們也慣常在吶喊惡政倒台後高歌,在洪水退潮浸泡中舉杯暢飲,在垃圾山上撿活的日子裡掛著笑容。菲律賓人的快樂,源自馬來族的熱情,再揉合西班牙的天主教信仰和美國的西方自由思想,在一幕幕惡與善之間,譜寫出人類最簡單最原始的生活哲學。
最近,菲律賓政壇又成了超級火藥庫。兩個多月前,總統歌麗亞捲入選舉舞弊漩渦,一度引致五萬人在烈日下走上街頭示威抗議。儘管後來反對浪潮暫告平緩,但幾天前,又有數千人參加抗議遊行,反對歌麗亞操控國會,封殺在野黨對她發動的彈劾案。政治醜聞在菲律賓無日無之,從馬可斯、科拉桑、拉莫斯、埃斯特拉達到歌麗亞五位總統,僅僅科拉桑沒有牽涉其中,馬可斯和埃斯特拉的貪瀆腐化使政府病入膏肓,迫使「人民力量」硬拉他們下馬。
菲律賓經濟滯後,是政治失序的結果。統計顯示,菲律賓從二零零二至零四年間的經濟成長率,低於越南、泰國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菲國去年經濟成長為百分之六、前年只有百分之四點七。然而,在政治混亂和貧窮的雙重壓力下,菲律賓人的「自我認知快樂比率」卻是亞洲國家第一。
「世界價值民調機構」(World Values Survey)調查指出,在全球六十五個國家中,菲律賓人是亞洲國家最快樂的人民,他們「對於生活方式感到非常快樂」。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二零零四年的調查報告也顯示,亞洲國家每十萬人中,日本的男女自殺率平均是百分之二十四點三、新加坡是百分之九點二、中國大陸是百分之十三點九、香港是百分之十三點五,而菲律賓的自殺率則是亞洲最低,為百分之零點五。如果這些數字還不能說明「快樂的菲律賓人」,那麼,透過亞洲週刊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台灣及香港的深入採訪,從歷史、文化、宗教的角度,讀者將進入菲律賓人感動又啟迪思考的生活故事,去理解他們生命中快樂的泉源。
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中路區的巴示戈(Baseco, Tondo)是聞名全球的垃圾山(Smoking Mountain),這裡的居民過去以撿垃圾堆中的殘留物維生。
這個近鄰港口的貧民區有許多青壯年男子賣腎。范庫斯住在這個貧民區,他與鄰居一樣,因為家鄉難以找到工作,帶著妻兒來到馬尼拉謀生,在一家工廠當送貨工人,妻子給人洗衣服幫忙養家。夫婦倆起初生活還過得不錯,後來孩子一個接著一個出生,生活日益艱辛。不久,范庫斯又失去工作,生活重擔壓得他喘不過氣,後來他聽說有人到區內尋找賣腎的人,范庫斯多方打聽找到了買家,當他到達這人約見面的地方,才發現區內好多名相識的鄰居也在這裡,那人向他們說,只買他們其中一個人的腎,代價是十萬披索(約近二千美元),割掉一個腎後,對他們的生命沒有影響,還可以繼續幹活,如常生活。經多方檢驗後,范庫斯「幸運地」符合買腎者的要求。
范庫斯賣掉一個腎,換得十萬披索,一家人好不高興,用這筆錢買了碼頭的廢木料,在海邊搭建一間比原本住的更大的木屋,並買了電視機,還帶妻子與三個孩子到商場吃飲一頓,暫時過著快樂的日子。
少了一個腎,范庫斯後來發現自己體力不支,再次應徵當送貨工人時卻無法通過檢查,只好在家照顧孩子,偶爾做一些不須消耗太多體力的臨時工,妻子照常替人洗衣服,家裡的日子雖然過得艱難,但有了電視機一家人仍有娛樂。范庫斯沒有後悔賣掉一個腎,在巴示戈貧民區,范庫斯的一家日子算是過得不錯了。每天夜晚他還可以看電視,偶爾喝點啤酒,快樂地啍著曲子。
垃圾山是菲律賓貧窮的縮影。這個貧民區的居民自己動手搭棚建屋,一間挨著一間連成一大片。這裡據說住著約五萬人,他們的生活非常清苦,棚屋間狹窄的土路上布滿水坑與垃圾,穿著破舊衣衫的小孩到處亂竄,嬉鬧著。當外人走近這個貧民區,區內的居民仍然展露笑容。
這個聞名全球的垃圾山經過國際媒體披露後,引起聯合國關注,在國際慈善機構幫助下,菲律賓政府已遷移了垃圾山,並興建許多貧民屋,華人社會也發動捐屋運動,目前區內興建了數百座貧民屋給最需要的貧民家庭居住。
然而,這貧民區只是冰山一角,菲律賓的貧窮問題依然嚴峻。調查顯示,全菲超過百分之四十五人口處於貧窮線下,每天的生活費不足一美元,馬尼拉街道到處是乞食者、流浪漢,高樓大廈底下往往是成片貧民區,形成強烈的對比。不過,菲律賓人安貧樂道,即使再窮,也奪不走他們的笑容。
菲律賓國立大學教授黎良(Felipe de Leon)從菲律賓的歷史與文化根源探索,認為菲律賓文化源自於馬來人(熱情耽於聲色口腹之樂,心靈上有玄想),再混合西班牙前殖民者的天主教與節慶精神,再加上受美國殖民時期所承受的西方色彩,兼容並蓄。因此菲律賓文化既有別於西方國家的個人主義文化(注重隱私權與個人的實現),又與集體主義文化不同(在孔孟的社會,分等級制度、注重面子)。
黎良說﹕「菲律賓文化是基於『分享』的精神,這意味著大部分菲律賓人認為『不能與其周圍的人分離』」。不論喜怒哀樂都要與人分享,與人同歡同悲。
菲律賓是亞洲唯一的天主教國家,十五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菲律賓,用「刀劍」和「聖經」統治這塊土地近四百年,目前全國百分之八十一以上人信仰天主教。菲律賓人把殖民者的宗教基本教義與自身的傳統文化相結合,比西班牙人更虔誠、更狂熱。每年復活節,在首都馬尼拉以北的邦邦牙省都有教徒模仿耶穌受難,自願用十厘米長的鐵釘被釘上十字架,目前世界任何地方都不再出現這種儀式,連西班牙人也不敢想像。但在菲律賓年年還有這樣舉世無雙的儀式,因此每年復活節耶穌受難這一天,國內外大批遊客湧到該地親睹這種「酷刑」。
菲律賓人認為,人死後會變成某種形式的生命,可以升天,進入天堂。他們對宗教的虔誠,連西方國家的人也自嘆不如。不久前去世的菲律賓著名學者閔尼諾(Teodoro C. Benigno)曾指出,由於心中常有上帝,菲律賓人能在現實中的不幸與痛楚中昇華。菲律賓人連死都不怕,難道還怕貧窮與生活中的困難﹖「將煩惱交給上帝」,在教堂祈禱,不論是許願與懺悔,菲律賓人把現實生活中的不愉快交給上帝,出了教堂他們可以再面對冷酷的人生。
閔尼諾也曾經說,菲律賓人承襲東西文化,像一個熔爐。一八九八年,菲律賓剛剛從西班牙殖民者統治下解放出來,馬上又淪為美國殖民地,美國人在扶持傀儡政權、掠奪經濟的同時,傳授菲律賓人英文,接受美式教育,灌輸「民主」與「自由」的理念。
菲律賓人比拉丁美洲的人更拉丁,節慶讓他們的生命活躍起來,節慶是菲律賓人鄉村好客的傳統,他們在節慶中獲得最大的歡樂。
菲律賓屬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終年炎熱潮濕,平均氣溫在攝氏二十七度。在這樣的氣候下,菲律賓瓜果遍地,餓不死人。被尊為菲律賓國父的扶西.黎剎(Jose Rizal)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氣候和地理特點使菲律賓人不愁吃,不愁穿,他們生活悠閒,沒有要賺很多錢的慾望,因此比較懶惰。
菲律賓位於西太平洋和南中國海之間,全年雖然多次受颱風影響,但大部分時間是適宜的氣候,使無數美麗的島嶼和沙灘成為世界各地遊客的樂園。菲律賓有「千島之國」之稱,美景無數,菲律賓人熱愛自然,喜愛旅遊,美麗風光也是菲律賓人快樂的原因之一,一到暑期,菲律賓人成群結隊到郊外旅遊。他們很懂得生活,全菲各地終年都有節慶,包括結婚、生日、洗禮、畢業、週年紀念、聖週、萬聖節和聖誕節,他們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甚至在哭泣的時候也能唱出歌來,他們是世界上最會笑的人民,甚至在貧民窟中都能看到臉上露著笑容的人們載歌載舞,他們雖然貧窮,但日子過得比富人還快樂。
一名專欄作家說﹕「菲律賓人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群,走進家徒四壁,不知何時能吃下一餐的窮人中間,看到他們仍在對你微笑,你無法不被這樣的笑容打動。微笑使他們克服困難,擺脫難堪,對未來產生更多憧憬。」
人們同情貪官惡吏
菲律賓人樂天知命,窮也快樂。菲律賓歷史學家特奧多洛.阿肯西里奧認為,菲律賓人的基本哲學是「Bahala Na」(菲語意指「聽天由命」),這種宿命論使菲律賓人能坦然地面對現實生活的不如意。這種宿命論發展出菲律賓人屈從的個性,因此四百多年來他們對成為別國的殖民地心安理得,對天災人禍、政權腐敗貪污也無所抱怨。菲律賓前總統馬可斯夫婦盜竊全國財富,人們可以原諒他,埃斯特拉達因貪污醜聞纏身被轟下台,囚禁在牢獄中,人們同情他。菲律賓兵變層出不窮,犯錯的軍人只罰做掌上壓就恕其無罪。執法不嚴,縱容人們犯罪,菲律賓不能吸收歷史教訓,國家因此停滯不前。
克麗絲.阿奎諾是菲律賓前總統科拉桑的小女兒。她的父親阿奎諾參議員一九八三年被暗殺,母親在轟動世界的第一次「人民力量」革命成功,當選為菲律賓第一位女總統。
三十四歲的克麗絲貌美、聰敏,不少名門貴族的大少拜倒其石榴裙下。但她生性好強,感情生活我行我素。她曾與一名已婚明星生下一子,後來又與一名官司纏身的男明星有染,有一次她正與該男明星巫山雲雨時,男明星手機傳來女友的短訊,克麗絲發現後大發雷霆,與男友打成一團,克麗絲抓住情人的下身,男友拔出手槍指向她,克麗絲慌忙外逃報警。克麗絲後來還上電視展示胳膊上的瘀青,稱受到男友的毒打,對方還把性病傳染給她。這一宗「桃色事件」轟動全菲,電視上的克麗絲楚楚可憐,博得菲國百姓的同情,女權分子甚至為她喝采。
但不久,克麗絲又迷戀上另一名葉姓的華裔籃球健將,且親身登門向男方家長求婚,令該華裔的父母好不難堪。科拉桑是虔誠的信徒,在菲律賓百姓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然而對這位小女兒無可奈何。菲律賓人愛屋及烏,對忠於自己喜怒哀樂的克麗絲充滿著愛護與憐憫,底層百姓更將她視為「女神」。
菲律賓人對女性非常尊重,婦女在社會的地位很高。像科拉桑這樣的女性是菲律賓人的道德領袖,克麗絲的「放縱生活」人們寄予同情,很少人給予譴責,這就是菲律賓人善良個性的表現。
史學家阿肯西里奧說﹕「菲律賓人是最重親情的民族。家庭觀念強是菲律賓人的美德。」菲律賓人重視親情世所少見,例如一名婦女到商場買衣服,出來的時候她可能反而替妹妹買了件衣服。
菲律賓人好客世界聞名,不相識的人到了家裡都要誠心接待,更何況親戚﹖在菲律賓經常聽聞﹕一名女子嫁了有錢丈夫,她的親戚經常會到她家裡吃喝,甚至住在家裡,都不會被拒絕。
菲律賓人體貼溫順,心腸軟,重視親情、友情,相信四海之內皆兄弟。由於「心太軟」,菲律賓人不輕易向人說「不」,因為這是很不禮貌的。菲律賓人家教很好,小孩見了大人要吻其手。
重感情,心軟,也隨遇而安。克拉克是美國在菲律賓的空軍基地,一九九二年菲律賓參議院否決繼續讓美國租用基地後,克拉克轉為商業開發區,成為一個免稅店林立的購物觀光勝地。
喜歡接近大自然
吉米是克拉克基地附近的原住民,基地轉換為商業開發區之後,他應聘到克拉克的商業開發區當剪草工。每天清晨,他跟同伴帶著剪草機在區內幹活,清新的空氣,遍地的綠草,高大的樹林,還有鳥兒的呢喃,令吉米每天都能親近大自然。吉米很喜歡這份工作,每天他在剪草時,看見渡假村走出來的旅客都會咧嘴歡迎。
吉米今年三十歲,有三子女。他坦承在外面還有個情人,雖然一個月只拿了六千披索(一百餘美元)的薪金,但日子還過得不錯,因為他的妻子在香港做幫傭,每月匯給他一筆錢,這使他在安家之餘,還有閒情和閒錢與情人私會。
然而,紙畢竟包不住火,吉米妻子終於探出了吉米的姦情,狠狠地哭鬧了一場,吉米良心發現,斬斷情絲,安份守己,再做回好丈夫與好父親。
目前,菲律賓有八百萬名海外勞工,佔全菲人口的十分之一,分布在全球一百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從事幫傭、護士、英語教師、演藝人員、海員等。菲律賓人前仆後繼往海外工作,賺錢寄匯回家供養家人毫無怨言,他們可能要犧牲個人婚姻,忍受感情疏遠,就是為了對家庭忠誠。菲律賓人在海外做基層工作,忍受離鄉背井的煎熬,但幾乎每年都要回家看望家人,帶著大包小包禮物。這是菲律賓人喜好與人分享的傳統。
據菲律賓勞工部透露,目前約有八百一十萬菲國公民或工作或居住於全球一百九十四個國家與地區。在這些外勞中,有三百二十萬人是永久居留於海外,三百六十萬人暫時在外打工。沒通過正式手續出外打工的外勞估計約有一百三十萬人。他們每年向居住在菲律賓的親戚匯入約八十五億美元,佔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九點二。
菲律賓勞工部長仙道杜馬斯表示,至少有百分之六的菲律賓家庭的收入源於海外。這些家庭每十戶就有六戶居住於都巿。她說,儘管目前政局動盪,經濟不景,失業率高漲,但有了海外就業和外勞的匯款注入,國家仍能促使消費帶動經濟增長。
儘管菲律賓人的快樂指數高、自殺率偏低,但部分菲律賓知識分子非常懷疑「快樂的菲律賓人」的說法。專欄作家阿巴智(Reuben Abati)指出,獨立調查不斷指出,菲律賓人愈來愈貧窮,菲律賓人怎麼能快樂起來﹖
閔尼諾生前也持同一觀點。他說﹕「當大部分人住在貧民窟,三餐不繼時,還能快樂多久﹖」菲律賓數家獨立的民調機構最近的調查顯示,由於通貨膨脹、國家安全、貪污受賄等問題,素有樂天派之稱的菲律賓人多數感覺生活品質日漸低落。再往前看,不禁讓人擔心,懂得樂天知命的菲律賓人,面對愈來愈深重的現實壓力時,還能快樂多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